"你知道吗?中国95%以上的咖啡产自云南。我的使命,就是把云南咖啡带向世界,让咖啡成为连接人、土地、社区和文化的可持续桥梁。”
——陈单奇
全球寻豆到扎根云南
十多年前,陈单奇还是一名足迹遍布全球的生豆买家。他的咖啡之路始于Seesaw Coffee的“寻豆师”岗位,遍访亚洲、非洲、中南美洲各大产区,深入研究咖啡种植,只为寻找心中理想的咖啡豆。
2012年,他第一次踏足中国咖啡产地——滇缅边境的普洱市孟连县芒掌村。当地咖啡豆“果酸明亮、回甘悠长”的独特风味瞬间征服了他。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咖啡知识、资源与设备的全面匮乏。这引发了他的思考:让云南咖啡跻身世界精品之林,究竟需要什么?当地咖农的坚韧与求知欲深深打动了他。陈单奇毅然离开上海,搬到芒掌村的山沟里,决心与咖农同吃同住,先让自己成为“村里人”,再“图谋”全球市场。
守护咖啡林的抉择
扎根边疆后,陈单奇全身心投入,教授种植技术、改良品种、开拓销路。但创业第一年就遭遇了“咖啡价格雪崩”的沉重打击。绝望之下,成片的咖啡林被砍伐,改种茶树或坚果,曾经翠绿的山岗变得空荡荒芜。“没有资金,拿什么守护咖啡林?”这成为最紧迫的难题。因缺乏抵押物被银行拒绝贷款,正当他愁眉不展之际,云南农担公司为他点燃了事业的希望。云南农担公司普洱办事处在了解陈单奇的需求情况后迅速行动,仅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项目对接、审核到100万元的担保贷款放款全流程。收到贷款到账短信的那一刻,这位上海小伙激动地说:“我们又能接着干了!”
被世界“听懂”的云南咖啡豆
转眼三年过去,当年的寻豆师已成为咖啡厂厂长。厂房里烘焙机轰鸣作响,咖啡园中回荡着咖农的欢声笑语。在他的带领下,当地400多户乡亲共同改良品种、打造品牌。陈单奇指着远山,目光坚定:“我的梦想,是让中国咖啡豆站在世界咖啡师的杯测台上!”如今,他和团队坚持将当季的云南咖啡豆带到欧洲、美国、澳洲参加专业杯测,用“香气、酸度、醇厚度”等国际通用指标现场接受评判,再将精准数据反馈给咖农,指导工艺迭代——让世界第一次真正“听懂”了云南咖啡豆的品质语言。
驻扎孟连十余年,陈单奇与村民、地方政府共同构建起一套“源自产地、由产地主导”的新型咖啡产业体系,其核心是公平、信任与共享。通过“云南十年计划”及中国首个咖农主导网络,项目已帮扶1700多户咖农,覆盖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培训全链条。他们通过线上线下公益培训、更新技术手册、推广科学测土配肥,持续提升孟连咖啡豆品质。
这一努力也成功吸引了地方政府以及雀巢、星巴克等大型企业的投资,有效解决了当地种植技术落后、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推动了孟连咖啡产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引进引领云南种植者成功从传统商业咖啡豆种植模式转型至精品咖啡种植,找回了属于中国的独特咖啡风味。
从“普洱味道”到“全球共享”
“云南的咖啡,是代表着中国的。”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令云南咖啡人倍感自豪。咖啡产业政策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这片咖啡热土;农担的助农惠农措施,精心呵护着云南“精品咖啡”茁壮成长。截至目前,云南农担公司累计为全省468户咖啡产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3.2亿元,其中支持普洱地区经营主体286户,累计担保金额达到2.1亿元,为当地咖啡产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百亿咖啡产值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咖农日益红火的幸福生活。目前,普洱咖啡种植面积达68万亩,年产量近6万吨。2024年,全市咖啡产业综合产值达85.08亿元,三年间实现3.06倍增长,22万咖农人均收入突破9600元。随着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普洱正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向全球咖啡市场的“技术领跑者”华丽蝶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样本。
【小编手记】
中国咖啡看云南,云南咖啡看普洱。普洱正不断提升其咖啡的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努力实践着“从一颗种子到一杯咖啡”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云南农担也将继续以信用为桥、以担保为翼,助力每一颗咖啡豆都成长为致富的金果,让每一座山村都奏响乡村振兴的澎湃乐章。
可关注“芒芒村”微信公众服务号
供稿:普洱办事处
编辑:思昂传媒 吕晓娟 王锐
一审:普洱办事处 李赓
二审:综合管理部 王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