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钱从哪里来”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难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必不可少,既要有“量”的保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更要有“效”的提升,管好用好每一分钱,确保花在刀刃上;还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当前,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会场,看看代表委员们就农村融资难题提供了哪些破解思路。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代表委员们建议,要加快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不断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建立适应农村产权制度和农业生产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确保乡村振兴“有米下锅”、活水不断。
1
增―扩渠道引资本多扶持
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上个经济周期,大量农村金融机构撤出农村市场,使得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严重失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代表委员们认为,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是振兴乡村、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表示,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相当大部分从农村走出来,天然地熟悉农业、亲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机遇。对于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应该大力鼓励引导,稳定政策预期,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的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解学智认为,乡村振兴首先应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近两年,农业担保发展很快,有效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农业企业投融资的问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更多政策措施,切实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成为广大投资经营者的普遍要求。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恺建议,国家证监会等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在担保评级、征信融资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适度降低上市融资门槛,放宽限额,开通渠道,鼓励支持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融资上市。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扶持是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建议,根据国家政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财政金融机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为农业企业担保、贴息。
2
减―轻税负缓还款优环境
由于农业面临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流转土地不能抵押贷款、银行贷款门槛高、还款期限短、投资机构及基金不看好、小额信贷利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城乡都有,农村的情况更突出,这与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有关。”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盘锦市副市长潘元松表示,盘锦市与农业银行合作,推出以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作为主要担保形式的“惠农贷”“扶贫贷”等产品,解决了过去相关主体抵押物价值不足、担保难寻的窘境,充分发挥了政府增信机制助推“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作用。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继续阶段性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科院副院长陈彩虹表示,政府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补贴,合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对外竞争力。
农业贷款不仅难,还款期限相对其他行业也存在紧和急的特点。身为一线农业企业家,李恺对记者表示,银行要求的农企贷款还款周期一般为一年,这对于技术集成程度高、研发周期长的种子、肥料类农业企业来说就非常紧张,企业资金周转空间很小。李恺建议,相关银行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农企特点适当延长还款年限,进一步减少企业还款压力,帮助企业将更多资源集中到技术研发中,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只有念好“减字诀”,才能走上发展快车道。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市长于海田认为,要大力减税减费,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加快创新建设,这些措施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3
强―健产业延链条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多名代表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农村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不够,导致银行在面对涉农贷款时存在犹豫、畏难的情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进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马传喜认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所在。只有农村产业兴旺,才能逐渐推动农业由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在与其他行业争夺社会资源时处于优势地位。
蹄疾步稳,是代表委员们对农业从业者的发展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是必由之路,但农业产业化并不适宜遍地开花、盲目上马。地方政府应通过充分论证,集中引导农业企业发展。各部委也应出台相应的措施扶持,使农企充分享受国家现有政策红利。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关键是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陈彩虹认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汇聚资源的能力和作用。要通过村民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共建共享共荣。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在乡村振兴大潮涌起的当下,只要我们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就一定能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据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