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求,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支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如何培育富民产业?从甘肃定西的土豆“72变”——变身为系列优质种薯、精淀粉、粉条、面条、饼干、薯条等主食化休闲化产品,成为助农增收“金豆豆”的过程中,或许能瞧出些产业富民的门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所有这些发展要素,在定西的土豆产业体系中已现雏形。
从种植水平看,当年定西人种土豆,品种单一、零星分布,现在则以标准化、规模化、订单化种植为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产量500万吨,“龙头企业+农户”的种植基地遍地开花;从产业层次看,当年卖鲜薯养家糊口,现在则以精细化的种薯产业和精深加工为产业抓手,种薯按粒算价,淀粉产品、主食化产品种类繁多;从市场营销看,以前走街串巷卖土豆,现在有1000多个合作社、200多家网店保障销路不愁,还有大量优质马铃薯系列产品远销海外。
跳出定西看全国,种植、养殖、劳务是传统意义上带动农民增收的“三驾马车”,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课题中,传统的增收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农业兴旺、农民致富的新要求。无论是种植养殖业的经营性收入,还是劳务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如果不植入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理念,都将面临增收“天花板”的问题,难以取得突破性变化。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路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核心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目标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定西土豆之变中就蕴含着几个关键词:其一为特色。小小土豆能够挑起定西农民增收大梁,正是因为产业对路、产品对路。很多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约束,土地虽然贫瘠,但并非寸草不生。只要有心,总能挖掘出特色产业,甚至是化腐朽为神奇,发展壮大成为人无我有的优势产业。
其二为融合。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必定要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此催生农村产业发展的旺盛活力。定西土豆正是凭借着种植规模和产量打下的基础,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了从种薯、鲜薯到淀粉、主食化产品、市场服务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在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为农民增收做出真金白银的贡献。
其三为创新,既包括农业科技层面的创新,也离不开发展模式的创新。几十年来,定西土豆从单一品种到细分食用鲜薯型、淀粉加工型、脱毒种薯型,再到马铃薯主食化时代的系列产品,技术革新为产业持续优化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化种植模式,到“农户入股企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务工”的“三变”模式,都成为不同阶段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劲动力。
据云南经济日报 陈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