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昆明“1+9”行动加速培育农业新动能
2018-05-04 13:38

让农民的钱袋子再鼓起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预计收入达到13814元;让农业经济发展起来——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速预计为6%,达到230.02亿元,这是2018年昆明市农业发展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8年,昆明将重点实施‘1+9’行动,即一个改革(深化农业改革)、九个行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行动、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农业标准化行动、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农产品品牌培育与市场拓展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人才提升行动、产业精准脱贫行动),使全市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昆明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市农业局将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培育新动能 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

资源变资本,无疑是此轮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早在2016年,富民县就被列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首批试点县。2017年,宜良县经农业农村部同意成为全国第二批100个(云南省3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截至2017年10月,昆明共完成权属调查任务28个乡镇、303个行政村、2271个村小组;完成审核公示任务21个乡镇、220个行政村、1606个村小组;累计办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登记552户,抵押面积5668.557亩,金融机构发放贷款552笔,9259.9万元。

“两年的改革试点,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适度规模发展,盘活了农村资源,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变资金。”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拓展了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帮助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其中,抵押贷款资金的注入,有力地推进了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使土地资源向种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破解了农业项目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以富民县为例,自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该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富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1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家。2016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3.48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1%,同比增长10.24%。

市农业局表示,2018年将继续推进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


打造新业态 一批品牌呼之欲出

过去一年,昆明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全市农业龙头企业485家,实现销售收入803亿元,同比增长29%,带动增收53.7亿元;新建8个都市农庄,昆明东川太阳谷等24个都市农庄初步建成;10个市级以上重点现代农业园区产值达39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71个,入社率达20%以上……2018年,昆明依然把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作为打造新业态的重要抓手。

据昆明市农业局介绍,2018年将继续围绕市政府“188”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粮食、花卉、蔬菜、特色林果、中药材、山地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发展后劲。同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行动,特别在生产体系建设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农业,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2018年 “农业质量年”,以及省政府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工作部署和安排,2018年昆明将重点抓好项目库建设。突出打造具有昆明特色、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品牌,将品牌建设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相结合,加强“三品一标”等质量安全认证和管理,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昆明农业品牌。

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工作中,2017年昆明 “三品一标”产品申报40个,完成计划的114%。截至目前,昆明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企业283家,产品657个,云南名牌涉农企业有39家,47个品牌;昆明名牌涉农企业62家,65个品牌,从源头上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在当前信息化浪潮下,“互联网+”显然是产业腾飞的翅膀。2018年,昆明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强化农业大数据应用,建设以“昆明智慧农业云平台、农业产业扶贫大数据中心、数字农业调度中心”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


扶持新主体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

除传统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外, 近年来,昆明通过政策激励、组织引导、行政推动等措施,促进全市专业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有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昆明农业和农村工作。

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是专业大户还是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昆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比如专业大户的培育,近年来昆明共发展专业大户1.3万人,其中种植大户占60%,养殖大户占30%,其他专业大户占10%。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也初见成效,累计培养种植、养殖、流通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5189人。此外,昆明的家庭农场也在逐步兴起。目前,昆明已累计兴办家庭农场31家,2017年上半年新增8家。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推动了一批全方位、多功能的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例如,石林西游人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人参果种植、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的产品;统一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贮藏、加工、包装等服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受益社员300多人,成为全省较大的人参果种植生产合作社。

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技术、市场开拓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带动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面不断拓宽,带动功能比较明显。如石林县温氏畜禽养殖公司辐射带动964户养殖户创业致富,户均年收入5.45万元。家庭农场的兴起,不仅解决了农业规模经营的问题,还带动了农民务工就业,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

此外,2018年市农业局提出实施人才提升行动。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抓好产业脱贫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确保产业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据《昆明日报》